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中医养生
  1922523609
0551-65579527
18955186167
推荐阅读
  合肥中医推拿按摩免费培训
  合肥安中传古推拿培训学校
  中医推拿按摩的市场前景分
  学中医推拿按摩好找工作吗
  花钱读成人高考划算吗?
   伯乐学苑推荐阅读:一个
  伯乐学苑推荐阅读:有创业
  合肥伯乐学苑推荐阅读:学
  合肥伯乐学苑推荐阅读:李
中医养生
国医大师徐经世: 德术并重 做好传承
发布时间:2022-03-11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885

•为医而尚德,以病人之疾苦为己受,始能千方百计搜求愈病之法,久而行之,其术必日益完备。倘使以医技仅为谋生计,持偶中之药或惜售之方以糊口,愈小恙而矜能,见疑难则推诿,其技必不能有所长进而渐衰。

  •发挥中医药自身优势,保持特色,才能与时俱进,决不能在武装了自己的同时,捆绑了自己。这是必须有机利用现代科学的目的之所在。

  •中医思维和信念的重塑,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达到的,要通过温习中医经典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的熏陶,潜移默化,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高度赞扬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这16字的精神更是我们医疗从业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医疗关乎病人生死,每一位医生的技术和德行,关系到的不仅仅是自身,而是广大人民群众,不可不慎。医德医术的修养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和坚守。

 

良医处世 培育仁心修炼品格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 此言乃华岫云为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所作序言。“良医”,若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德艺双馨”的医生。在古代,对“良医”的评定是非常严格的,德行高尚、技术精良者方可名之。

  医者,德行术先。言“德”,先师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德行如此者谓之“良”,此之言告,为医者当须谨守;言“术”,“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必须沉潜医道,博览群言,这是对从医者的要求,也是“良医”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医者,非有志于解黎民之疾苦,愈万家之病痛者,终不得医道之真,此学医之最为重者。我国现代医学提倡中西医并重,虽术有不同,各有所侧重,但于医德而言别无二致。西医所尚之“希波克拉底誓言”与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的思想,皆为行医者所共铭。为医而尚德,以病人之疾苦为己受,始能千方百计搜求愈病之法,久而行之,其术必日臻完备,对疑难病症尤有着力而出新意。倘使以医技仅为谋生计,持偶中之药或惜售之方以糊口,愈小恙而矜能,见疑难则推诿,其技必不能有所长进而渐衰。

  医者,以祛病疗疾为务,而非矜技恃能以邀财赀。古人尝有“家无百亩田者不为医”之说,业医治病,不仅是一种职业或谋生手段,而是一种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若是不能超出物欲名利的羁绊,如何能够以平常心对待患者,更谈不上精诚至一地钻研医术。

  医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在解除患者痛苦的过程中,培育仁心,修炼品格,从而修炼成为良医。这是修身的追求,要求从医者应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中医的发展又需依于临床,因为它所研究的是人,是以整体观的理念、天人和谐的精神,去济世治病。为医治病,绝不能因病人身份不同而有差别,无论何人,无论何病,等而视之,不推诿,不敷衍,皆尽心力而为,念念不忘行医以祛病救人为务,始终秉承治病救人为宗旨,以和平中正之方,祛除疑难偏怪之疾。

 

发挥中医优势 有机利用现代科学

  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立足之本,唯有真正的临床疗效才能够被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才能够保持中医的生命力,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

  当前时期,中西医并行发展是我们的国情,患者就诊,对中医的疗效有双重要求,既要看到临床症状的消除,还要看到实验室分析的指标转为正常。我认为这个问题要从病的性质去作回答,如属功能性疾病,大多实验室检测指标处于正常范围,症状消除,可说治愈。而器质性病变,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求于中医,施以中药,求之于效,这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坚定中医的辨证思维,从经典中去寻找方药,引为今用,有的还是能够取效的。

  就临床实际而言,如何把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融进中医,尚存在不少潜而未述的问题,其中最常见问题的就是在治疗疾病中,往往单纯依赖于实验报告处方用药,而没有很好地在为我所用上下功夫,这样当然会出现疗效不高,甚至把一些本来用中医药可以治好的疾病也丢失掉,使中医接触的病种越来越少。因此发挥自身优势,保持特色,才能与时俱进,决不能在武装了自己的同时,捆绑了自己。这是必须有机利用现代科学的目的之所在。

 

急需培养能运用中医思维的传承人

  当一个人步入杏林之门,首先就要领悟天下至难之理莫过于医,至重之事亦莫过于医,因此从医者要有“瘦因吟过万山归”的精神,去深刻感悟治学的艰巨性,才会树立探求真理的决心,迎难而进,方可入中医之堂奥,成为良医。用贴近时代的话来说,自身的修炼,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专业信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急功近利、学业难成的局面。老一辈要摆好自己的位置,去面对后学,这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中医的传承。

  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需要培养更多专业的中医人才。在人才培养上,当前我们现有的本硕博院校教育、高级中医人才研修班、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培训继教班等等,各有其特点,也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就当前来看,所培养的能够真正运用中医传统思维处理临床问题的传承人仍有很大缺口。

  这有“传”和“承”两方面的原因,就“师带徒”而言,传承工作的主体是“师”“徒”,客体是“师”的学术经验,重要的是“师”“徒”的选择和学术经验的传授。

  在“师”的遴选上,老师首先要有使命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教育学生,不仅是教授专业技能、临床经验、诊疗思维和学术思想,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关心病人,要培养好的医德医风和忠诚的敬业思想。要看到传承既是技术经验的传承,又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要认识到高层次的人才,往往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比拼,更是品格和素质的较量。因此要以“人生不能越界,底线必须坚持”作为心灵的修养,这也是人格魅力所在。

  在“徒”的择选上,必须要筛选那些真正在从事中医药临床的,为着学术传承的中医药人,并不是仅仅是智商高、学问好的人,要有一颗为着中医的“心”,若其仅是为了“师名”而来,学问再好也要慎重考虑。

  对于“师”的学术经验如何授受,具体来说就是“师”如何教,“徒”如何学。

  “师”的学术经验就是他们在几十年临床诊疗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对于相关疾病的独到的认知及理法方药的运用,它源于临床,也必须得在临床过程中才能得到验证,“徒”只有在具体的跟师临床实践中才能够更准确灵活地学习和掌握。对于学术继承人的培养,应把重塑中医思维与中医信念放在首要位置。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传承人首先要放下固有的思维定式,真正地运用中医的思维方式,从中医的角度来审视和诊疗病人,这样就会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诊疗思路与方法。中医思维和信念的重塑,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达到的,要通过温习中医经典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的熏陶,潜移默化。这远不是跟师几年就能完成的,需要平时不断地自我督促,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

        合格的中医传承者要过“四关”

  文字关。中医古籍文献是以古文字写成的,和现代白话文差距较大,又经过流传辗转,版本繁杂,字词缺错,诠释者多。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古籍文献就不易读懂;读懂了,也难于读深。古今精于医者,无不文理精通。文是基础,医是楼,文理不通则医理难明,学好古文当是学好中医的基本功之一。而有些人连《本草纲目》的序言都无法读懂,焉能学好经典浩瀚的中医!

  经典关。名医成材,无不以熟谙经典为本,以奠定学术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旁及各家,博及医源。

  而眼下情况是,大学时学了经典以后,多年甚至几十年便把经典书本束之高阁了。加强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文献学习,培养传统思维模式,将中医放到传统文化大背景下,才是中医传承的当务之急。

  思想关。在中医学习与实践中,要牢固树立中医姓“中”的信念,唯此才能够在临床中勇于用中医,敢于用中医,进而更加致力于专业技能上精益求精。

  倘若没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没有顽强的自立精神,没有刻苦钻研的毅力,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定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更不要奢谈精诚大医了。作为中医人,要将自己的命运同中医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做铁杆中医,坚决捍卫中医。任何反对中医、玷污中医,甚至是取消中医的奇谈怪论都无法让一个真正的中医人动摇。

  创新关。昔年学术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圈子局限;加之各承家技,秘而不宣,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因此,要突破创新关。

  所以,中医要与现代院校规模化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时下循证医学要求,医生将个体经验与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不但要有知识经验,而且要全方位地搜集证据、分析、运用证据,还必须通过研究去创造证据。

  毋庸置疑,创新开拓精神是实践循证医学,也是中医学的客观需要。熟读经典,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承接薪火,并在遵循中医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中医这个独特的体系里,创新首先应强调是在继承基础上发展的,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创新。

  最后,我以“为医须立德,治事必修身,勤学多交流,临症求真知”与诸君共勉。

上一篇: 从得道成仙到长命百岁的转化
下一篇: 药食两用│春天养肝护肝八种蔬菜,营养和效果兼具!
安中传古养生保健有限公司        安徽省卫生厅        合肥安中传古推拿培训学校         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中医药大学        职业资格证书查询        中华中医网        古方中医        
关于我们 | 医技研发 | 学习资料 | 传古推拿 | 技能培训 | 联系我们
安中传统医技研发推广中心 电话:0551-65579527 传真:0551-65579527 QQ:1922523609 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城1号楼6楼合肥安中传古推拿培训学校
伯乐学苑    皖ICP备15021380号-2   技术支持: 浪讯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1562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能培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学历教育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传古推拿